23 Dec 2021

读研究生的那些年

心路

[ Y-2021   总结   攻读研究生   ]

转眼间,好多年没有写博客了,上一次更新还定格在2019年的10月20日,这一晃两年了。

两年间,我为着一个目标,付出了太多的努力,个中辛苦只有自己最能体会。

事情要追溯到2017年的9月,为了圆自己内心中的清北梦,我报考了北京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。由于是非全日制,入学门槛要低一些,但是如果想要申请北大研究生学位,则需要通过国家同等学力研究生考试。

边工作边学习,其实是一个挺考验人毅力的事情。人都是懒惰的,潜意识是会随波逐流的。就像瀑布一样,要克服地心引力的作用,其实是很难的。平时工作中,与代码的搏斗已经耗掉了很多的脑细胞。需要奋战到九十点也是常有的事情,等到回到家的时候,只想躺平。回首这几年,还挺佩服我自己,不禁为自己点个赞。

前两年,大体以学校安排的课程为主,主要是为了完成基本的学分要求,其大都是在周六日进行。赶上哪门课是北大本部的老师过来授课,由于老师过来一趟不容易,所以周六日两天都会安排满满的课程,而且一般是持续二个星期。人在这种连轴转的节奏下,总有绷不住的时候,我现在还记得有几个夏天的午后,我就是昏睡过去的。等到我醒过来的时候,也差不多下课了。每当这个时候,就特别羡慕全日制的同学,羡慕他们可以上课之余还能享受轻松的大学生活。后来要准备同等学力研究生考试,时间就更加紧张了。我的数学跟计算机基础还不赖,不过最后也是险过。

再后来,联系指导老师的事情,不是很顺利。起初是联系了北大深研院这边的A老师,也见面聊过一次。由于我本科是985,A老师对我还算满意,因此聊的也还不错。后面,我有多次给A老师去电或者短信联系,都石沉大海。接下来就是持续近一年的空窗期,也是在这期间,我得知学校有意放弃我们这个专业的非全日制学生,因为当初招生环节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合规的地方,而我们就悲剧的成了炮灰。经过多次与学校交涉,学校终于确定了善后机制,我们成为了最后一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非全日制班。我们那些第一年就通过了研究生考试的学生,顺利的对接了论文指导老师。我算是比较幸运的那一个。现在想起来,如果我当时没有第一时间通过研究生考试,那么我将会更加被动。

接下来,就是最难搞的一个环节了,确定研究方向并完成小论文的发表。前面大部分时间都在看paper以及做各种实验。有一些想法了,就第一时间写代码测试,但大多数的情况下,结果都不理想,与预期的出入较大。就这样,在期望和失望间循环往复,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。人在这种不断被捶打的过程中,很容易迷失自己。我也不例外,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,也好几次的放空自己,不看论文也不跑实验。打一开始感觉还挺爽的,就像在跑马现场脱了缰的野马。但是很不幸的是,最终还是要回到最初的赛道,继续完成比赛。我有一个习惯,就是在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,设想我在未来的某一天完成了任务时将会是如何的兴奋。借着这股望梅止渴的劲儿,最后的结局都不会太差。幸运的是,我最后按时发表了英文小论文,而且还中了Oral,也算是对我努力的一个回报吧。

最后,就是大论文了。大家都说大论文是最难搞的,我在论文撰写上倒没有费太多功夫。可能是因为有前面的工作积累,写起来思路就比较清晰。再加上,我平时会多收集一些提升效率的工具,比如:绘图、文献管理,因此,大论文的撰写还挺顺利的。

最后的最后,就是答辩环节了。因为我特别珍惜这一次答辩机会,我常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好最好的准备。因此,不论是制作PPT还是PPT试讲,我都花了很多心思。比如,加入与文案匹配的图片、icon,设计清晰的动画等等。同样,为了严格控制展示的时间,我会设计各个小节的时间分配,比如:背景介绍控制在几分钟,方案介绍控制在几分钟,等等。在最终答辩前的1-2个星期,我每天晚上都会开着计时模式进行试讲。如果时间超时了,就总结在哪部分卡壳了,哪部分转场还不够流畅等等。正是经过这么反复的演练、调整,我顺利的通过了答辩。

回顾攻读研究生的这几年,有很多可以值得总结的东西,借机也想做一个分享。我会尝试做一个系列专题,总结分享一些我觉得有用的经验。目前首先想到下面几个主题,后面试情况也会加入一些新的内容。

  • 远程工作环境的搭建
  • 挑战全vim编程环境
  • tmux工作环境配置
  • 培养好的研究习惯
  • 论文撰写的经验总结